第1367章姜公瑾與金竭
所有人都同意了,師無咎才露出笑容,「你二人先處理傷勢,我們容後再談。」
姜公瑾各自止血,姜公瑾見到金竭右小臂上的一塊棗紅胎記後不禁大驚失色,連忙低頭遮掩。
待兩人處理好身上的傷,師無咎才問,「姜公,你所求為何?」
姜公瑾已恢復冷靜,「此人曾於四月十四日入宮行刺當今聖上,此乃滅九族之罪。公瑾當擒他回京,交由聖上發落。」
師無咎又問金竭,「姜公所言為真?」
金竭點頭,「是。」
這罪過可就大了啊,師無咎撫須,「江湖人不涉朝堂事,你犯了大忌。」
金竭再點頭,「小人自知罪該萬死,不過小人尚有救命之恩未報,待小人報恩之後定去衙門領罪,絕不連累道長和姜公。」
姜公瑾忽然道,「救你性命的人是柴嚴亭?此人慣會行些監守自盜迷惑旁人入甕的勾當,你莫不是中了他的著數吧?」
金竭皺眉,「姜公慎言。」
師無咎也覺得姜公瑾有些不對勁兒,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的時候,師無咎接著確認,,「你所言的報恩,便是找尋圓通的下落?」
金竭老實答道,「尋到他並護他長大成人。」
華歸忍不住揭穿這廝的假話,「誰不知圓通就在漠北黑山!你若尋他,又怎會藏在京城?道長,姜公,你們可別被他騙了。」
沒人搭理他這茬,師無咎再確認,「再無其他?」
金竭點頭,「入宮刺殺熙寧帝,已了結了小人與那幫人之間的瓜葛。以後除非圓通小師傅讓小人去殺,否則小人的雙刺絕不再沾人命。」
這就成了!
師無咎嚴肅道,「圓通那小和尚生性純善,莫說殺人,便是殺雞都不忍。今日你與姜公不分伯仲,姜公受傷無法擒你歸案,貧道亦不便出手。不過老道還是要勸你一句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人不可逆天而行,否則必被大道誅之。」
金竭沒想到師無咎這麼輕鬆就放他走,不由地轉頭去看姜公瑾。
姜公瑾沉著臉冷聲道,「今日老夫不敵你,不過他日再遇,老夫絕不會再讓你逃脫。」
金竭起身,拜謝,「小人還有事請教道長和姜公。」
師無咎撫須,「老道不知圓通現在何處,此行亦不是為了他。」
金竭二拜,又問姜公瑾,「敢問姜公您師承何派?」
姜公瑾撫須掩蓋內心的激動和掙紮,「老夫乃是家學,並無門派。」
金竭跪怔怔看了姜公瑾片刻,才故意捲起衣袖露出胳膊上的胎記,鄭重地跪地給姜公瑾行禮,然後起身離去。
他走後,掩不住心事的姜公瑾亦與師無咎告辭,渡黃河歸京。
留下的華歸和華奮蒙圈了,不知如何是好。師無咎伸了個懶腰,「走吧。」
這就走了?華歸忍不住問道,「道長,方才那事兒?」
「你二人接的什麼任務?」師無咎笑眯眯地問。
華奮立刻道,「護送道長北上。」
「嗯,老道要繼續北上了。」師無咎翻身上馬,繼續趕路。
華奮立刻要追,華歸拉住他,「方才那事兒,咱們不用上報?」
華奮白了這傻子一眼,「報什麼,報給誰?你跑得快還是姜公瑾跑得快?該說的姜公瑾自然會報上去,哪輪得到咱們。走吧!跟在師道長身邊保命要緊,那刺客打不過姜公瑾,不敢動師道長,可沒說不把咱倆滅口。」
華歸隻覺得身上還沒幹透的衣裳一陣發涼,打了個哆嗦連忙追上去,「那刺客與姜公瑾的最後的殺招看起來同出一轍,這事兒大了吧?」
華奮瞪了他一眼,「想活命,就少說話。」
姜公瑾帶傷回京後,先去見了大內侍衛統領地胤。得知那刺客負傷逃脫後,地胤扼腕嘆息,「是地某大意了,地某該與姜公。一塊去。才是。」
姜公瑾一臉愧色,「是老夫託大了,慚愧。」
地胤連忙搖頭,「您的功夫已是登峰造極,誰知那刺客竟也厲害如斯。地某若孤身前去,必折在他的刺下。您安心養傷,地某會再派人追查刺客的下落。」
姜公瑾回府後,第一件事便是到嘉木堂請罪。
小暖聽了事情經過,沉聲道,「姜公當知,金竭可能還與太皇太後之死有關。」
太後太後是三爺的祖母,對三爺有養育之恩。若真是金竭在雷雨之夜潛入皇宮驚嚇太皇太後,令她跌倒重傷,便是在刺殺熙寧帝的罪責之上,又添了一條萬惡不赦的死罪!
姜公瑾垂頭,「公瑾知,請王妃責罰。」
小暖緩緩搖頭,「您如此行事必有您的道理,先生若覺得您做錯了想領罪,就等三爺回來後,向三爺領吧。」
姜公瑾低聲問道,「王妃可曾聽聞,去年冬天姚州城南十五裡,一姚姓富商全家五十三口一夜之間被滅門,傳為惡鬼作祟之事?」
「在邸報上見了,此案被列為懸案,至今未尋到真兇,邸報上也說是惡鬼作祟。」
這案子小暖印象頗為深刻,她讀邸報時懷著身孕,最近最聽不得的血腥之事。邸報上那血淋淋的描述讓她極為不適,連做了幾晚上的噩夢,過後三爺再給她的邸報,再無刑部之事。
姜公瑾道,「姚家的家主姚淩卿與家兄乃是莫逆之交,二十年前,姚淩卿與家嫂呂氏私通被家兄撞見,家兄一紙休書休了呂氏,並與姚淩卿割袍斷義。」
小暖聽了,真不知該說什麼。不過姜公瑾這兄長,還真是個能忍的!
「將呂氏和姚淩清趕出家門後,家兄痛不欲生,閉關鑽研武功心法時不甚走火入魔,出關後見人便殺。公瑾的武功不及兄長,雖拼盡全力阻擋,但姜家三十餘口,除了偷偷外出尋母的侄兒姜劼,皆命喪於兄長刀下。」
姜公瑾說到此處,沉默半晌才接著道,「兄長清醒後自刎謝罪,公瑾身負重傷時又逢仇家來尋仇,若非被三爺的師父所救,公瑾早已命喪黃泉。」
小暖驚呆了,「姜公是說,金竭是您的侄子?」
「那時我的侄兒姜劼年僅六歲,公瑾傷好後曾到姚家去尋他,但呂氏卻說不曾見過我侄兒,自此他便音信全無。」
姜公瑾尋了侄子多年,都不見他的下落,以為他已不在人世。
去年冬天姚淩卿全家被屠,姜公瑾便猜想是侄子所為,但他去了姚州也未查知蛛絲馬跡,隻知此案絕非惡鬼所為。
今日他與金竭大戰時,曾隱隱覺得金竭與自己打鬥時最後那招飛刺頗似姜家判官筆的招式,便起了幾分惜才之心。
待金竭問起他的師門,又卷衣袖跪地向他行禮時,姜公瑾看到了金竭小臂上的胎記,才知他便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侄子。
「與他比鬥之後,公瑾便生了惜才之心,隻是沒想到他竟是我的侄兒。」說到這裡,姜公瑾忍不住紅了眼圈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