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446章 趙衛東張盼晴
聽到大哥的話,張盼晴有種終于來了的感覺,自從趙玉華在京都買房,緊跟着兩個孩子轉學到京都,錦城又考到QH,她就有感覺,今後大哥大嫂說不定也會去京都,隻是那時,不願承認罷了。
上午,他們來時,沒看到大嫂還有俊傑俊逸,她以為大嫂帶着孩子回娘家了。
想到這,她自嘲地笑笑,大嫂一向懂規矩,怎麼可能在中秋節這天回娘家呢?
文雅文秀俊才三姐弟卻很羨慕,俊才說:“也不知道京都的學校是什麼樣的?”
文秀不假思索道:“肯定很好,過年時,豐收冬梅回來,和他們說話,我能感覺出,我們和他們已經有了差距。”
文雅笑着道:“他們是在我們國家最好的地方讀書,又有小叔小姑父給他們找資料,想也知道進步有多快。”
俊才一臉羨慕:“聽大哥說,豐收冬梅這個暑假會去部隊軍訓,軍訓啊,想想就很意思。”
趙衛東斥他一句:“亂說什麼?他們怎麼可能去部隊軍訓?”
趙宏泰在旁邊說道:“豐收冬梅确實跟着澤澤軍訓去了,是澤澤大爺爺安排的,豐收說想當警察,所以現在就開始訓練,為将來當警察打好基礎。”
俊才更羨慕了:“真好!”
趙衛東不說話了。
張盼晴看着兒子羨慕的眼神,心裡酸楚,卻無可奈何。
當初是他們不讓孩子親近小姑的,也是他們帶着孩子遠離他們小姑的,哪怕他們再羨慕,也沒任何辦法。
趙建忠聽了半晌,看着孫子孫女臉上的羨慕,說道:“是金子在哪都能發亮,你小叔能從鎮上考去縣城,又從縣城考去京都,靠的是自己的努力。”
“老家的條件确實不如京都,可不代表在老家讀書就不能考上大學。”
“你們原先學習也不差,隻要手裡有書,就使勁讀,總能讀出名堂來。”
父母不會為人,帶累孩子,趙建忠看着孫子孫女臉上的羨慕,不是不為他們可惜。
可他們父母不争氣,他說了講了罵了,他們就是不改,也聽不進去,他能有什麼辦法?
兒大不由娘,他就是再心疼孫子孫女,也不能逼着閨女幫襯他們啊!
他也舍不得逼自己疼到大的閨女,憑什麼啊?
原先那麼對妹妹,憑什麼現在人家過好了,就該拉拔你?沒那個道理。
老二說的對,幾個孩子,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錦舒,他們老兩口也看不得她受委屈。
錦舒願意幫誰就幫誰,他們從不管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事。
俊才眼睛發亮:“爺爺說得對,我會努力讀書的。”
文雅文秀也說:“我們會好好讀書的。”
趙宏泰看老二聽了他們話後,更加沉默了,心裡歎氣,連自己兄弟姐妹都算計,跟外人又能處好嗎?
打小就喜歡争強好勝,他當大哥的讓着他,他覺得自己怕了他,不讓着他,他又覺得自己沒哥哥樣兒,反正都是他的理。
就老二那性子,他都能想到,他在單位的情況。
從老家回來,趙衛東就病了。
張盼晴雖然心裡也不得勁,但沒他想得多,走過去勸道:“現在後悔也沒用。”
俊才在外面聽到她的話:“後悔啥?我爸咋了?”
張盼晴抿抿嘴,說道:“俊傑俊逸豐收冬梅都去了京都讀書,隻有你們三姐弟在老家讀書,你爸心裡難受。”
俊才翻個白眼:“我雖然也羨慕他們能去京都讀書,可爺爺說是金子在哪都能發亮,有啥好難受的?鎮上那麼多孩子,全國那麼多鄉下孩子,都不能去京都讀書,也沒見人家難過。”
張盼晴:“那是人家,和我們家不同。”
倘若俊傑俊逸還有豐收冬梅沒去京都讀書,他自然沒那麼多想法。
俊才非常清楚他爸媽和小姑的矛盾,說道:“有啥不同?别人沒小姑在京都?還是别人的小姑父不是B大教授?”
“當初你們和爺爺奶奶鬧着分家時,已經和我小姑有了隔閡,後來你們逼爺爺拿錢給我們買房,又得罪了爺爺奶奶,還有大伯大伯母三姑小姑小叔,你們現在就是難受,也怨不了旁人。”
張盼晴惱怒:“我們都是為了你們,你這孩子說話怎麼......”
俊才打斷她:“媽,我都讀四年級了,知道好賴,我們也有自己的自尊心,你們和小姑鬧得那麼難看,就算你們厚着臉皮讓他們幫忙,我也不好意思去。”
說到這裡,他低下頭:“我聽我姐說,原先小姑懷澤澤時,吃個雞蛋,你都不高興甩臉子,大伯母有了啥好吃的,卻會偷偷塞給小姑補身體,那時候大哥二哥年齡也不大啊。”
“媽,這就是你和大伯母的差别,所以小姑對大伯母比誰都好,一點怪不了别人!奶奶常說,種什麼因得什麼果。”
“我們不怨你們不會為人處世,得罪了小姑還有爺爺奶奶他們,也不怨你們沒能力讓我們去京都讀書。”
“你們也别怨爺爺奶奶還有小姑不幫我們,是你們先犯錯的。”
張盼晴一張臉臊得通紅,甚至比那天被公公指着鼻子罵還要紅還要燙。
趙衛東坐起來,對俊才說:“我們知道了,你出去吧。”
俊才走了出去。
趙衛東看向張盼晴:“惱怒什麼?沒必要惱怒,幾個孩子通情達理,比我們強,你該高興,将來結婚生子,他們肯定不會像我們這樣,和爹娘兄弟姐妹鬧那麼難看。”
張盼晴愣住了。
趙衛東:“我們該慶幸,他們随了老趙家的根,都是仁義孩子。”
張盼晴不由開口問:“所以你也後悔了嗎?”
片刻後,趙衛東低聲說道:“要是回到過去,在不知道他們會發達的情況下,我還會那麼做,就這樣吧。”
張盼晴自嘲地笑笑,要麼說他們是夫妻,倘若回到過去,她也會那麼做,她永遠做不到大嫂那樣無私地對小姑子,所以後不後悔的,又怎麼樣呢?
趙建忠父子倆沒閑心管他們怎麼想,整天忙得腳不沾地,等到把地裡莊稼收完,該賣的賣了,屋子收拾妥當,他們就收拾行李,準備去京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