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9章 道德與法律
方運好似沒有看到法家讀書人的反應,繼續講話。
“我們不去管法律,隻看原始的規矩。
若再進一步思考,原始的規矩源自什麽?
”
“源自生存?
有許多規矩其實並不影響生存。
”
“源自平息爭鬥?
我們考察原始社會,會發現,原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,他們甚至不存在私有物品的概念,一切東西都是集體的,爭鬥其實很少。
”
“源自神賜?
”方運的神色突然變得嚴肅,“我們人族歷盡無數磨難,無數先賢用屍骨鋪就進步之路,讓我們發展到今天,獲得無數成就與功績。
若我們厚顏無恥地宣稱這是神賜,那便是在玷汙歷代先賢,等於把他們挫骨揚灰,等於否定我們的血脈,否定我們的智慧,否定我們人族存在的理由!
既然一切都是神賜,要人來做什麽?
人又做了什麽?
這樣的人,連蟲子都不如,連螻蟻都不如!
所以,我不希望人族有這種聲音,說那種話的人,是人族進步失敗的產物,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!
”
台下的讀書人紛紛點頭,認可方運的話。
“言歸正傳,我們仔細研究便會發現,我們古老的先祖,在制定規矩的時候,必然會考慮到許多因素,這些因素中,確實有生存,確實有爭鬥,但因為因素眾多,其中的所有因素都無法成為原始規矩的源頭。
那麽,我們繼續推斷,是什麽讓那些制定規矩的先祖要考慮如此多的因素?
或許會有人想,規矩隨便定就好了,有人倒黴就倒黴,有人因此做壞事就做壞事,孩子被欺辱無所謂,老人被殺死也無所謂……”
方運故意停頓數息,然後繼續道:“聽到我說這些,你們內心自然會有一些抵觸,認為這些不好。
你們看,這就是重點。
我們其實在遵循一種潛在的標準去判斷,尤其方才諸位在判斷這些事的時候,恐怕大多數人不會考慮這是否合法,而是覺得不好,不合情不合理。
那麽,我們自然得出結論,這種標準,是道德。
”
“我們的先祖,是根據我們的道德去制定原始的規矩,而原始的規矩,影響了現如今的法律。
所以,法律的起源,是道德。
”
會場內鴉雀無聲,有人深思,有人讚同,有人卻露出質疑之色。
方運微微一笑,道:“我說過,我並非對法的起源蓋棺定論,我隻是談一談我個人的見解。
至少目前為止,誰也不能否認道德是影響原始社會規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
”
“我已經見到台下許多人不服氣,畢竟,在眾人的認知中,儒家最重視道德,禮殿也重視美德與德行,而且,目前有一部分法家要讓法律完全脫離禮教,完全斷絕與道德的關系。
但實際上,每個人都被道德影響,哪怕是不道德。
”
“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如果我們不考慮道德,僅僅從沒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內容來看待殺人,那麽,一個人殺了另一個人,被害人死了,因為沒有道德作為標準,我們放棄了感情,放棄了情理,隻是從純粹的中立角度去看,我們對所有兇手的判決,所有的量刑,都應該是一緻的,因為過程都是殺人,結果都是人死。
”
“但是,實際情況是,我們是有感情的,我們是有道德的,所以在針對誤殺人、正當防衛殺人或殘酷惡劣的手段殺人,其量刑是不一樣的。
若是法律不考慮感情與道德,僅僅按照法律本身來判斷,實際是站不住腳的。
”
“所以,如果我們真制定一部不考慮道德和情理的法律,那會成為人類的末日。
”
“這時候,我們要說一說量刑。
目前法家人大多數支持‘報應量刑’,這個無須過多解釋,僅僅從字面上的意義便可以看出,這種法律的量刑是根據其犯罪行為量刑,是對罪犯的懲罰,罪行重,懲罰就重。
很顯然,懲罰做壞事的人,源自人的道德。
”
“但是,還有極少數法家人認為,量刑不應該考慮道德,法律不是為了懲罰,而是為了防止犯罪、阻止犯罪。
但是我們如果仔細思考,便會得出一些荒謬的結論。
比如,一個人殺了人,那麽為了防止他再犯罪,判他流放十年。
那麽,如果一個人說要殺人,或者可能要殺人,那罪行豈不是應該等同?
”
“如果判決是為了防止一個人再犯罪,那就無法決定判罰多少年,因為,誰能確定‘兇手什麽時候不再犯罪’?
是兇手自己,是大理寺卿,還是眾聖?
我可以不容置疑地說,眾聖都做不到。
如果眾聖能做到,那一定是掌拍死兇手,然後說,從現在開始,保證這個兇手不會再犯罪!
”
“當然,也有和事佬,要折中,認為量刑既要考慮懲罰,也要考慮預防阻止,那麽,一切還是回歸之前,法律,終究是要借助道德。
道德判定正義的法律才是法律,不正義的法律,是少數人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,正如奴隸主規定奴隸們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。
”
聽到這裡,非法家人都覺得方運的話通俗易懂,把相關的東西講得很明白。
但是,眾多法家人的情緒出現明顯的波動,因為他們隱約覺察到方運的目的。
和之前的反對與質疑的情緒不同,這次許多法家人竟然隱隱期待。
方運繼續道:“我們談完了法的來源,談了法律受什麽影響,那麽,我們現在應該考慮,誰能制定法律,法律為誰制定!
”
在眾人的期待中,方運卻突然話鋒一轉,道:“在談制定法律之前,我引用韓非子韓聖在《五蠹》中的一句話,‘然則今有美堯、舜、湯、武、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,必為新聖笑矣。
是以聖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論世之事,因為之備。
’”
“這句話的前文在說,韓非子認為,原始時期,有巢氏教人在樹上造屋,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,所以人們尊敬愛戴他們。
但是,若是到了夏朝,還有人用古老的方法造屋,在鑽木取火,一定會被大禹嘲笑。
如果到了商周,還有人認為治國第一要務是治水的話,必然會被商湯和周武王嘲笑。
那麽,回到這句話,如果現在還有人推崇堯、舜、湯、武、禹等人的治國之道,一定會被現在的眾聖嗤笑。
真正的聖人不會期待照搬古代的方法能解決一切,不會完全遵循陳規陋習,而是應該根據現如今的實際情況,制定相應的治國之法。
”
“那麽,我想問諸位,韓聖在說什麽?
”
沒有人回答,所有人都瞪著亮閃閃的眼睛看著方運,想要得到答案。
“天變不足畏!
”
“祖宗不足法!
”
“人言不足恤!
”
方運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會場響起,直上雲霄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