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,家裡但凡有點好吃的,二弟妹總是會偷偷的,給她娘家一點。
雖然偷拿去的不多,但是這樣的行為,挺讓人膈應的。
因為,就隻偷去一點,她娘家的人,還會背地裡講怪話,沒有底線的抹黑賀家,說賀家如何如何小氣,如何如何虧待她的女兒等等。
每一次,家人知道了,心裡都會一陣郁悶。
敢怒不敢言,憋在心裡時間長了,挺不好受的。
大吵一場?
講老二媳婦打一頓?
不存在的事情,一家人都是老實憨厚又本分的,老二媳婦也沒有做太過出格的事情。
依爹娘的性子,怎麼也做不出打打罵罵的事情,為了維持家庭的和睦,就隻有自己憋屈這一條路了。
他跟自己的媳婦,也是老實的,也是聽話孝順的。
既然爹娘做出了這樣的決定,他們也不好違逆。
倒是底下幾個小的弟弟妹妹,對老二媳婦很有些不滿,時常會發生一點小沖突。
因為這個,二弟家的一雙兒女,似乎被老二媳婦教的有那麼一點不知好歹,跟家裡的幾個小的,也會時常鬧點小矛盾。
那麼小的孩子,就知道說髒話,就知道用惡狠狠的眼神看人。
過去,他還沒有多在意,如今回頭細細想了想,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。
他都不敢相信,若是不分家,大家一直住在一起。
天長日久,那兩個孩子心裡的不滿積累多了,指定要變成怨恨!
分家吧,這個家,今天一定分了!
今天,正好就拿老二媳婦來說事,過了今天,想要找到合适的機會,估計就不會那麼容易了!
老大從來沒有跟這一刻這樣,分家的決心,是如此的堅定,如此的急切,甚至是迫不及待的!
族長跟幾個族老,都跟着賀遠航來了。
分家的過程,很是順利,沒有什麼阻礙。
分家,無非就是房子、銀子,還有父母的養老問題。
房子,是新建不久的,兄弟四人,都各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子,三間正房,兩間偏房,一個一分大小的院子。
賀父賀母,也有一個這樣的院子,兩個沒有出嫁的女兒,就是跟父母住在一個小院的。
如今分家,各家住的小院,就歸各家所有。
每個小院之間,原本都是互通的,在院子的圍牆上開了個小門。
如今分家,就把這個小門給重新用磚給砌上就是了。
幾個院子,是并排修建的。
二老的院子,跟老六的院子相對,二老站住小院裡,隔着圍牆,看到的就是老六家的庭院。
在圍牆上開個門,就到了對方的庭院,這個小門分家了暫時也不會堵上。
二老住的小院隔壁,就是老大家的,老大家正對着的,就是老二家的。
而老大家的緊隔壁,就是老三賀遠航的院落,他的庭院比較大,把緊挨着老二家的那一塊空地,全都囊括進去了。
而原本,賀遠航住的院落,就隻跟挨着老大家的院牆開了個小門。
跟老二家那邊,壓根就沒有開小門,也是當初有點厭煩嘴巴忒碎的老二媳婦,所以當初他就十分強硬的,拒絕了老二媳婦要開小門的要求。
如今,倒是省事了。
賀家也有豬圈跟雞圈,當初修建新房的時候,賀遠航就參照了關家的房屋建築,不但修建了沐浴間跟新式的茅房,還将豬圈跟雞圈,跟住宅分隔開了。
豬圈跟雞圈,就在二老住的宅子隔壁,中間甚至還隔了一塊五分大的菜地,菜地過去,才是豬圈跟雞圈。
當初,為了修建新宅子,一家人可是把家底都掏空了。
不但如此,甚至還舉了外債。
賀遠航跟家境不錯的同窗好友,借了三十兩銀子,賀母還當了自己僅有的一支金簪。
據說,這支金簪,是她的母親傳給她的。
不過,雖然如此,卻也因為這金簪并沒有任何的标識,不過是她的母親出嫁的時候,外婆在街上的首飾鋪子裡給買的。
所以,嚴格來說也算不上是祖傳的,更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寶貝。
不然,就算是餓死,她也不敢去當了。
金簪是活當的,得了十五兩銀子。
加上家裡的積蓄,還有賀遠航借的,一共也籌夠了一百二十兩的銀子。
所以,這才得以在村邊,買下了這麼一大塊荒地,修建了好幾個青磚黑瓦的小院。
這個地方恨不錯,葉子之前來過幾次,第一次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。
賀遠航的家門口,正對着一條清澈的小溪流,這條小溪裡蜿蜒而過,最終會彙入五六裡外的一條小河。
小溪流的對面,是一片低緩的小山嶺,再過去就是大山了。
從小溪流到大山,大約有個兩裡左右。
自然風景,很是不錯。
反正,空氣比村子裡的,要好太多了。
這主要是,村子裡的人,家家戶戶,都在自家住的院子裡養豬養雞養羊,還有茅房的問題,衛生情況不是那麼好。
所以,見識過關家田莊的賀遠航,當初就十分堅決、十分強硬的,把新家的選址,定在了這個地方。
房屋的結構,也是在他的堅持下,弄成了現在這樣。
新建落成之後,倒是讓全家人心生歡喜,之前的那一點不悅,早已煙消雲散了。
不但如此,還吸引了村裡人的目光,好些人家在新建新房的時候,都不由自主的,都将賀遠航家的新房子作為了參考的對象。
豬圈跟雞圈,也修成了一整排,左邊是豬圈格跟雞圈,右邊是茅房。
豬圈雞圈跟茅房,又分别修建了五個。
雖然不是青磚結構的,但是從牆腳往上一米高左右,都是石頭砌的,地上還鋪砌了石闆,方便沖洗清理。
豬圈、雞圈跟茅房再過去,就是一排的化糞池,都是帶蓋子的,這個地方,也用土磚圍了起來,挨着土磚圍牆,還修建了五個雜物房,專門用來放置農具跟挑糞的桶跟扁擔什麼的。
至于各家在小院裡修建的茅房,其實就是專門用來小便的,就是一個小小的耳房,就放了一個尿桶在裡面。
家裡有幼兒的,還放了一個孩子的座便器,幼兒方便的話,大的小的,都是在這裡解決,不會上菜地那邊的茅房。
這些,其實都是參照了關家田莊的。
而事實上,其實很多跟關家有來往的人家,在家裡修建新房子的時候,都默默的參照了關家田莊的房屋結構。
這樣的房屋結構,在當地,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潮流,引領了這一帶建築史上的偉大的變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