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相遇 第151章 一張小紙條
疑惑歸疑惑,許默還是後退兩步,恭請郡守大人檢查。
張姑姑是個利索的人兒,姜笙也格外叮囑過作坊工人的衛生,決計不會出現任何問題。
事實上,賀郡守也确實沒檢查出什麼。
他帶着一群衙役在作坊裡晃來晃去,表情從滿意過度到不滿,最後凝眉站在一個爛木頭桌子前。
“大人……”許默的話還沒問出來。
賀成彰一腳擡起,爛木頭桌子霎時間四分五裂,躺了一地。
許默微微受驚,面色發白,眉頭緊皺。
賀成彰卻滿意極了,盯着滿地木頭碎片,喝道,“這爛木頭不合規定,有發黴風險,趕緊扔掉。
”
然後,大搖大擺地帶着衙役們離去。
簪花小院的大門重新被合攏,許默才回過神,琢磨着賀郡守的一舉一動。
晚上孩子們回來,看到木頭碎屑,全都驚訝地瞪大眼睛。
“二哥二哥,你快來看啊,這個桌子終于爛了。
”姜笙把鄭如謙給薅過來,“我上次就說要換個大桌子,你說這個還能湊合用,現在可以換了嗎?
”
“換換換,換個好的。
”鄭如謙點頭如啄米,心思顯然不在桌子上面。
姜笙這才美滋滋地放過他,在一旁研究到底是買紅木的,還是黃木的,還是黑木的。
“姜笙,還是買個爛木的吧。
”長宴誠懇建議。
小姑娘差點蹦起來,“為什麼?
”
“因為……”長宴歪了歪頭,“萬一再壞了不心疼。
”
可新買的桌子怎麼還會壞呢?
姜笙嘀嘀咕咕不理解。
幾個哥哥們對視一笑,眼角眉梢皆是輕松。
晚飯,張姑姑端出來了一樣又一樣新奇的菜式。
自從臘排骨得到了姜笙的肯定以後,她的思維好像被開發——既然排骨都能臘,其他的能不能試試?
隻要腌制,灌入腸衣,再進行吹風晾曬,應該就都是臘味吧。
于是張姑姑先後做了臘雞肉,臘雞腿,臘魚,臘雞爪,其中能灌腸衣的都灌了,不能灌的就跟臘肉一樣晾好,再洗幹淨蒸熟吃,味道竟然出乎意料的不錯。
尤其是臘過的魚肉,表面帶着淡淡的魚油,吃起來口感勁道,又帶着一股獨特的臘香味,讓小姜笙直呼滿意。
“姑姑太厲害了,一個人可以做出來這麼多好吃的,這個臘魚能不能在作坊裡一起賣呀。
”小姑娘眼睛亮閃閃的,心底顯然打起了小算盤。
張香蓮抿嘴輕笑,“當然是可以的。
”
她做了這麼多,除去自身的好奇心,更多的還是為了作坊。
“那得重新給姑姑算工錢。
”姜笙掰着手指頭,“臘腸姑姑就貢獻了力量,臘魚更是全靠姑姑一個人研究出來的,得給多少錢合适呢。
”
張香蓮忍俊不禁,“小姜笙,不用給姑姑錢,姑姑做這些,是想讓小姜笙掙錢的。
”
看着當初流浪在村口的小姑娘越來越肉乎,生活地越來越好,她發自内心的高興。
可姜笙出乎意料地堅持,“姑姑做了貢獻,當然要有獎勵,姑姑不拿獎勵,姜笙也不賣臘魚。
”
這個世界有白天有黑夜,有貢獻自然要有獎勵。
姜笙在心底反複衡量思索過後,從小金庫裡鄭重地掏出五十兩銀票,交到張姑姑手裡,并認真道,“若是臘魚賣地好,還會給姑姑發錢。
”
這可是足足五十兩銀。
普通壯年男子一個月最多賺一兩銀,普通三口之家半兩銀就夠活一年,周家一大家子幾十年也沒攢夠五十兩銀。
而現在,它就輕飄飄地躺在張香蓮手上。
原來隻要努力,堅持,不認輸,一天領五文流水錢的工人,也能拿到大額薪資。
張姑姑的眼眶紅了,小聲啜泣着。
姜笙撓撓頭,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。
還是劉翠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,調侃道,“姐可算賺這麼多錢,那得請我們一大幫子人吃頓好的。
”
“吃,一定吃。
”張姑姑破涕為笑,“大家敞開懷吃。
”
隔天,臘魚就被安排上了制作線。
剛開始做的隻有最基礎的腌料,簡單風幹晾曬至出油狀态,拿出來就已經很美味了。
但張香蓮興緻勃勃,又在這個基礎上研究起了各色配料,比如加了花椒,又或者加其他香料,會不會形成新的風味。
臘雞和臘雞腿也少量制作了些,等成品出來送到悠然居,看看回饋如何,再決定是否大批量制作。
與此同時。
鄭如謙也忙地不輕。
随着十二月份的到來,南北方都已經進入到嚴寒期,除了少數地方還能産出新鮮的菜色,大部分區域連個野菜根都扒拉不着。
囤了上千斤的幹豆角在這個時候拿出來,意料之中受到歡迎。
但對鄭如謙來說并不夠,他開始想要去新的縣城,新的府城,找尋新的菜色。
用這家夥嚣張的話來說就是:世界這麼大,我最遠隻到過安陽縣,外頭還有更多的菜呢。
反正天氣涼,再多的菜都能運回來,不去白不去。
在跟汪小松一拍即合後,主仆兩個穿好厚棉襖,背緊小包袱,在各自妹妹的眼淚汪汪中,踏上前往遠方的道路。
簪花小院門口。
姜笙望着馬車遠去的背影,小臉上挂滿憂愁,“明明作坊和幹豆角就已經可以掙夠錢了,二哥怎麼還要往外跑,再有一個月就過年了,不知道能不能趕得及回來。
”
“放心吧。
”許默安慰她,“老二心裡有數,會回來的。
”
方恒也跟着蹙眉,“早說了讓二哥把姜三姜四帶着,他倆的武學造詣已經到頭了,再練也不可能精進,帶着還能保護一下他們,以防遇到危險。
”
可鄭如謙就是不願意。
“也許二哥覺得最危險的還是安水郡吧。
”長宴輕聲道,“距離孫家樹倒猢狲散已經一個月有餘。
”
而一個月,恰恰是信封從安水郡到豐京,再從豐京回來的時間。
有方恒在,方家就是一柄懸在頭上的刀,随時都會落下來。
幾人陡然沉默,對視一眼,默不作聲地回了簪花小院。
方恒走在最後,步伐稱得上緩慢。
冷不丁一個小紙團砸過來,他眼角微動,擡手接住。
展開,上面隻有一句話:東街盡頭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