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撿了五個哥哥後,京城無人敢惹

第一卷:相遇 第93章 去府城過年

  府城悠然居。

  郝掌櫃笑容滿面,但卻婉拒,“鄭小公子,這長條豆角我們本地人鮮見且不怎麼食用,悠然居就算收購了,做出來也沒有人願意吃,那不是純純浪費銀錢麼。

  商人精明,不會幹賠本的買賣。

  鄭如謙急迫道,“掌櫃的這豆角味道極好,難道不能嘗試一二?

  郝掌櫃也沒駁他這個面子,畢竟雲水縣送來的兩車菜太過水靈,讓悠然居的生意都好上不少。

  他揮揮手,小二哥抱着一捆幹豆角出去了,沒多大會,端上來三盤。

  清炒一盤,紅炖一盤,幹蒸一盤。

  除了紅炖的能吃兩口,其他的都惡味撲鼻,仿若嚼柴。

  鄭如謙不敢置信,抓着紅炖的多吃兩口,發現不僅沒有自己在安陽縣品到的勁道鮮香有嚼勁,就連味道都無比遜色。

  他傻眼了。

  郝掌櫃還在好意規勸,“鄭小公子想引進新菜的念頭是好的,隻是本土鄉味,大家吃慣了,往往接受不了其它的味道。

  要不怎麼會有人水土不服,又怎麼會貪戀“家鄉的味道”呢。

  鄭如謙失魂落魄,沒有在悠然居停留,拉着兩車菜離去。

  路上看見幾家幹菜店,上前詢問,也都沒人願意收。

  鄭如謙有些不服氣。

  郝掌櫃的話有一定的道理,本土人更愛本土味,但外來的味道足夠新鮮美味,依然會有人嘗試。

  比如那魚蝦蟹,誰小時候天天吃了,真從外地運過來,哪個不都踴躍品嘗。

  歸根到底,還是做不出來安陽縣的味道。

  鄭如謙找到症結所在,回了簪花小院,就開始嘗試恢複安陽縣大鍋的味道。

  可複刻菜這種行為,哪怕是廚藝老手都有可能閃失,更何況鄭如謙這個幾乎沒下過廚的人。

  在他第三次把廚房屋門給燒着以後,張香蓮沖了進來,“孩子,還是交給我吧。

  鄭如謙羞赧地拍了拍身上的鍋底灰,小聲呐呐,“那就拜托姑姑了。

  張香蓮不愧是廚藝一霸,當天就做出半鍋排骨紅炖,味道比悠然居還要略勝兩籌,但依然比不得安陽縣本地的味道。

  “還是差點東西。
”鄭如謙苦思冥想,“到底差了什麼。

  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唯一吃過實物的他都不知道,其他嘗都沒嘗過的,自然就更無法知曉。

  “要是能夠親自嘗嘗就好了。
”張香蓮輕聲歎息。

  鄭如謙猛地擡起頭。

  掐指一算,距離過年隻有八天了。

  姜笙已經置辦好了所有過年需要的衣服食物,連大福字與貼花都買好了,結果鄭如謙卻停在府城跟豆角幹較上了勁。

  從斜陽縣到安水郡要五天,三天之後鄭如謙要是再不動身,鐵定趕不上過年。

  小院裡。

  四個哥哥都在,許默已經沐休年假,溫知允所在的醫館也正式關閉,每個人都挺得空。

  姜笙兩眼一轉,“要不我們去府城過年吧。

  她掰着手指頭,“姑姑在,張叔和翠兒嬸在,最關鍵的是二哥也在那,我們沒辦法在斜陽縣團聚,可以去府城團聚。

  其他所有的人都好說,鄭老二才重中之重。

  他們說好不分開的,過年這麼舉家合歡的日子,當然不能出現缺憾。

  方恒第一個響應,“我沒意見,家仆也都是買斷了身契的,可以跟我們一起走。

  溫知允拉着長宴,一起小聲道,“我們也沒意見。

  所有人目光落在飲茶的許默身上,他們都擔心,許師爺會放心不下斜陽縣的百姓。

  “咳咳。
”許默喝嗆了,難得笑罵,“你們把我當成什麼了,斜陽縣的百姓還有邊縣令,當然是老二對我更重要。

  “不過他這次為了生意,就不回來跟我們過年,是該罰。
”許老大話輕飄飄的,扔地上卻能砸出兩個坑。

  姜笙縮了縮脖子,為沒良心的二哥默哀。

  “那我們,走吧。

  方恒拎起木棍,溫知允背起小藥箱,姜笙和長宴抱起新買的衣裳與吃食。

  姜一和姜二已經趕着馬車(驢車)等在門口了,後頭還坐着六個手持長棍的英勇身姿,安全感拉滿。

  第一次,姜笙覺得把小金庫掏空可真值。

  人坐馬車,東西放驢車。

  他們從斜陽縣,朝着安水郡進發。

  路上,姜笙還不忘停在成衣店門口,給姑姑張叔翠兒嬸買一身新衣裳,權當做新年禮物。

  六日後。

  他們風塵仆仆停在簪花小院門口,敲響大門,是張啟全過來開的。

  看見這亂哄哄一大堆孩子,他先是一愣,很快驚喜道,“你們怎麼來了?
這大過年的,可是要留在府城過除夕了?

  姜笙點頭,氣呼呼道,“誰叫二哥不回家,二哥呢,二哥呢。

  她像隻小蒼蠅,從東屋飄到西屋,再飄去前院。

  作坊的工人都休假了,整個簪花小院空蕩蕩的,好像除了張啟全,一個人都沒有。

  鄭如謙也不在這。

  姜笙傻眼了。

  難道二哥已經回斜陽縣了?
他們在路上錯過了?
那現在回去還來得及嗎?

  他還能穿上自己挑的新衣裳嗎?

  幸好張啟全和許默的談話,拯救了姜笙的胡思亂想。

  “你是說,老二他帶着姑姑和翠兒嬸去安陽縣了?
”許默眉頭輕蹙。

  張啟全歎氣,“是啊,已經走了六七天了,要是順利的話,明天應該就回來了。

  為了不讓二十五兩的豆角幹折在手裡,鄭如謙真是拼了。

  或許,不止是二十五兩的進貨。

  是他對于未來生意的展望,是對更多金錢,更大的生意藍圖的期許。

  但無論如何,對于這種大過年把人家媳婦拉走的行為,許默覺得有必要譴責。

  他們一行人在簪花小院裡安頓了下來。

  房間有限,就擠擠住。

  大福字用熬煮的面粉糊貼在大門口,小燈籠挂在兩側,貼花黏在窗戶上。

  所謂十裡不同俗。

  安水郡之大,不同的縣有不同的風俗,不同的鎮有不同的方言,唯獨這大過年一定要貼福字和挂燈籠的習俗家家都有,無一例外。

  從安水郡趕往安陽縣的時候,大家門上尚且光秃秃。

  等往回趕了,天地就被大紅色充斥。

  鄭如謙想起來去年兄弟姐妹在破廟過年的時光,又想起來這兩年的相依為命,忍不住抽了抽鼻子。

  他不是為了二十五兩銀子不回去過年,他是覺得無顔面對兄弟與妹妹。

  但這不代表他不想他們。

  也不知道他們在斜陽縣還好不好,有沒有生氣,小姜笙肯定氣地跟個小蛤蟆一樣了吧。

  鄭如謙一邊傷感,一邊把驢車停在簪花小院門口。

  扶下兩個凍到快僵硬的姑姑嬸子,他擡手敲門,還不忘思念哥哥弟弟與妹妹。

  冷不丁大門打開,露出一張熟悉的俏臉。

  “鄭如謙,你還知道回來啊!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